乔治·彼得·默多克(1897-1985),美国人类学家,大学毕业后去各地游历,对人类学产生兴趣,二战期间参加了美国司令部对日本冲绳地区的考察,1955年任美国人类学学会的会长,是泛文化研究的代表,重点研究家庭与亲属关系称谓,主要著有《社会结构》(1949)、《世界文化概要》(1963)、《文化与社会》(1965)等。
《社会结构》一书成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家庭的经典,该书收集了250个地方群体中关于结婚、家庭、亲属称谓以及性的禁忌方面的资料,系统考察了亲属制度及其观念体系的全部课题。在书中,他还首次提出了核心家庭的概念,这是指由父母双方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家庭类型。核心家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成为扩大家庭,一种是因多偶婚而形成扩大家庭的配偶家庭,本质上还算是核心家庭;另一种是由一主干家庭加一分支家庭构成,例如一对夫妻及其子女加上夫的父母或妻的父母,或一对夫妻及其诸子的家庭或诸女的家庭,一般来讲,每个人在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两个不同的家庭,即出生之家,和生育之家。默多克认为家庭具有四种功能:满足性的需求、经济上的互助合作、生儿育女和对下一代的教育。该书在泛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上具有以下四点意义:(1)收集所有原始文化的典型样本;(2)通过计算相关性分析来验证假设;(3)最重要的是对那些“反常样本”或无价值的假设的检验;(4)建立一套客观、正式和详尽的概念定义。
默多克将世界所有的亲属称谓制度归纳为六类,即夏威夷型、爱斯基摩型、苏丹型、易洛魁型、克劳型和奥马哈型:(1)夏威夷型的称谓只用性别和辈份来区分亲属,即同性别同辈分是一种称谓,同性别不同辈分或同辈分不同性别另有其他称谓;(2)爱斯基摩型的称谓与英美国家称谓相同,对兄弟姐妹不作进一步区分,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也不做进一步区分,一般以brother、sister、aunt、uncle称谓,但是对直系兄弟姐妹与旁系兄弟姐妹要以cousin来区别;(3)苏丹型类似我国汉族人的称谓,基本上对每一个亲属都给予一定的称谓;(4)易洛魁型就是摩尔根指出的类分式亲属称谓典型,首先以性别来区分母亲家系和父亲家系,辈分也起一定作用,当然也区分了平表亲与交表亲;(5)奥马哈型主要在实行父系继嗣社会中使用,父亲和父亲的兄弟同称。母亲和母亲的姐妹同称,男性平表(父亲兄弟的儿子和母亲兄弟的儿子)和自己的弟兄同称,女性平表和自己的姐妹同称;(6)克劳制主要在母系社会中作用,对母亲的母系世系群中的人不是跨代加以总括,而对父亲的母系世系群成员则部分辈分加以总括,其余与奥马哈式相同,是奥马哈式的镜像反映。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