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纯声(1902~1981),字民复,号润生。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中国民族学家。著有《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国边政制度》、《边疆文化论集》、《中泰文化论集》、《台湾与东亚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中国远古与太平印度两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楼船的研究》、《中国与海洋洲的龟祭文化》、《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等。
凌纯声早年就读于东南大学(原中央大学),1923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师从莫斯。回国后,恰好中央研究院成立不久,院长蔡元培先生热心于提倡民族学的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所中成立民族学组,并自任主任。凌先生受欧陆系统的民族学训练,又有Paul Rivet等名教授的推荐,蔡先生便邀请他担任民族组的研究员。
当时中央研究院的学术风气是极力提倡实地搜集科学资料。在蔡元培和社科所陶孟和的鼓励之下,凌纯声等人赴东北松花江下游对赫哲族进行了3月的调查,所的材料标本颇多,其结果编为《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包括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赫哲族的文化、赫哲族的语言和赫哲故事四部分。而这一次调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的科学民族田野调查,李亦园认为这一次的调查行动“开创了中研院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传统”,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是第一本“科学”的民族志,凌先生是中国“科学民族志”的开创者。
后来,凌纯声又和芮逸夫赴湘西做苗族调查,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这同样是我国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一本经典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国内学术界对湘西苗族的第一部专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聚集于湘西苗族文化的展示,通过实地摄影、图画素描、民间文物的搜集,甚至拍摄成影片,加上文字资料说明等等,再现了当时湘西苗族社会的文化的真实图景。对于宏扬湘西苗族文化,加强苗汉之间及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凌纯声移居台湾之后,多次调查台湾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进而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与环太平洋地区土著文化的传播关系。
除此之外,凌纯声还有较高的艺术造诣。1919年,凌纯声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时,选修的就有古琴,能操《关山月》《秋江夜泊》《长门怨》《平沙落雁》等曲。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期间,也于1927年夏,出席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音乐会,在会上演奏梅庵琴曲,其汉服弹奏照片刊登在中国学院期刊,被音乐家王光祈收入《中国音乐史》。1928年3月,凌纯声、童之弦合编《霓裳羽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期间,凌纯声痛失《青霄鹤唳琴》与《无名古琴》以及珍藏的琴学书籍,从此不再弹琴。不过,晚年的凌纯声还是会哼起难以忘怀的古琴曲《关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