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教育发展  > 详细页面

民族院校巡游:中南民族大学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梁丹 2018年06月20日 阅读量: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CUEC)

  创办时间:1951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民族

  属性:省部共建高校、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所属地区:中国 湖北省武汉市

  学校代码:10524

  知名校友:吴泽霖、林安彬等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二、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697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7000余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内蒙古、新疆、山西、江苏、上海、河北、湖北、河南、山东、广西、西藏、云南、宁夏、安徽、湖南、江西、重庆、四川、甘肃、海南、贵州、浙江等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现有教职工2114人,其中专任教师1375人。教师里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4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5人、楚天学者22人、二级教授2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91%,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正逐步形成。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向地方,面向全国,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办学宗旨,现有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40门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

  学校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中民族学、化学和药学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316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69项,国家社科基金129项;承担横向课题379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244项。出版学术专著309部,获授权专利122项。发表各类论文5613篇,其中CSSCI论文1143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90篇),SCI论文1041篇,EI论文1,11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4项;2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6项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7项议案获得省政府参政咨询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老挝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增速。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17年,民族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2001年至今连续16年8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校园)。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工作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历史沿革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同年8月开始入学。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

  1953年,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将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中南民族大学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

  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并入中南民族学院。

  1953年7月,学校教职工达130人,学员达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

  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1958年,中南民族学院经批准开办本科教育,正式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对中南民族学院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学校带来了深重灾难;同年秋季,学校被迫停止招生。

  1970年,学校被强令撤销,建设发展了近20年的中南民族学院被毁。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南民族学院复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接领导。

  1981年秋,学校正式恢复招生,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1985年,中南民族学院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

  1986年,学校建成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

  1990年,学校设立吴泽霖教授奖学基金,成为学校最高等级奖学金。

  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

  2003年,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共建高校。

  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

  2008年,学校获得推荐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同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合办中国民族高校在外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10年,学校历史上首次实现拥有56个民族学生的目标。

  2011年,学校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具有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

  2013年,学校民族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5年,学校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四、学术研究

  1、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南民族大学有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综合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

  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无线通信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

  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民族法制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药物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综合实验室:分析化学综合实验室、通信工程综合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民族药学实验室

  2、科研成果

  在“十一五计划”期间,中南民族大学共获得各类纵向项目589项,获得科研经费768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9项;申请专利61项,获授权专利14项;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学术论文被CSSCI检索收录1048篇,SCI检索收录592篇,EI检索收录792篇,ISTP检索收录165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149篇。

  2013年-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7项,省部级项目441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5项,出版著作275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300余篇,获授权专利83项。

  3、学术资源

  (1)馆藏资源

  根据2016年5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达62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12万册,纸本图书216万册,有10万册南方少数民族文献为该馆特色馆藏;拥有中国知网(CNKI)、维普电子期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起点考试网、IEEE/IEL、Elsevier、wiley、Springer Link、EBSCO数据库、美国化学学会电子期刊ACS、英国皇家化学会全文数据库RSC、美国物理学会全文电子期刊APS、Science Online系列数据库、ProQuest学位论文库等5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自建有吴泽霖特色数据库、岑家梧特色数据库、严学宭特色数据库、女书文化特色数据库、古籍文献特色数据库和中南民族大学学术成果库等6个特色资源库。

  (2)学术期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研究期刊。1960年创刊,全面刊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优秀科研成果,设有“民族学人类学论坛”、“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化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栏目。学报被有关机构认定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等。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名刊”;2008年再次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并获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称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民委主管、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全国性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开设有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民族医药与生物医学科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数量经济科学等栏目。2000年,该刊经美国《化学文摘》(CA)评审通过并作为CA的固定摘录期刊;2003年作为新收录的期刊进入俄罗斯《文摘杂志》;2009年连续进入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和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此外,该刊还被中国国内的《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以及《全国报刊索引》等文摘数据库收录。2006年10月,该刊获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的“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07年获国家民委文宣司颁发的“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期刊)奖”。2008年获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第6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11年6月,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12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五、文化传统

  1、形象标识

  (1)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

  笃信好学。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忠实、忠诚、专一之意。“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治病、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其“刚、毅、恭、敬、忠、信、宽、敏、惠、勇”等“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笃信好学”中的信,指的是“信仰”、“信念、”“信心”之意。“笃信好学”,意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

  自然宽和。“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发展个性,崇尚自然”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强调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来进行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强调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宽和”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虽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但“宽”与“和”分开来用,含义颇丰。“宽”在古代哲学中是“仁”的内容之一,有宽弘、宽厚之意。“宽和”作为校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包含有对人与物的爱、包容、理解,展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充实;同时包含有对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解与追求,又展示出“和”的根基:一定要承认万物的多样性、个别性,这是“宽和”思想中所能发挥出的最有现代感的要素。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以简洁的词语、精练的文字、朴实的词义诠释了中南民族大学创立以来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和积淀的人文精神。

  (2)校徽

  中南民族大学的校徽整体呈绿色,寓意着生机和活力,表现出学校师生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勇气;校徽正中间的图形是汉语“民族”拼音首字母“MZ”的变形,既像一棵大树,象征着学校学生茁壮成长,立志成才;又似两个人手挨手时的场景,代表学校作为“民族”类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的办学使命。校徽上方是学校的中文校名,下面有英文名环绕,中下方写有学校的建校年份“1951”。

  (3)校歌《中南民族大学校歌》

  歌词:

  双塔高,百花艳,我的校园南湖边。杨柳依依,碧水涟涟,这里有我各族青年。呵……手牵手,肩并肩,我的志向永不变。朝阳正红,豪情无限,民族大业担在肩。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放飞理想,拥抱明天。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放飞理想,拥抱明天。拥抱明天。

  (数据更新:2018年3月)

  

参考资料:中南民族大学官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