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地区 > 发展谋略  > 详细页面

贵州南大门——从江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之政 2018年08月13日 阅读量:

2007年4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东京下榻的酒店,接见随他出访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团时,亲切问候9位来自从江县小黄乡的侗族大歌小演员,并高度赞扬她们用天籁般声音演唱的侗族大歌为国争了光。 冯学敏 摄

贵州省政协主席王正福(左二),在从江县委书记、县长王之政(右一)的陪同下,视察洛贯产业承接区。 翟向东 摄

从江县小黄村村民万人齐唱侗族大歌。 杨箫羽 摄

多彩的民族风情,美丽的从江姑娘。杨箫羽 摄

从江县岜沙苗寨是中国现今唯一一支枪不离身的苗人后裔,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杨箫羽 摄

从江县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家园。 杨箫羽 摄

从江岜沙苗族秉承着传统的生活习俗,用镰刀刮胡、剃头。 杨箫羽 摄

加榜梯田。 翟向东 摄

  天籁之音的摇篮  珠江三角洲后花园

  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的从江县地处黔桂交界处的贵州省东南部,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与广西三江相邻,南与广西融水、环江相连,西与贵州荔波、榕江交界,北与贵州黎平接壤。全县国土面积3244平方公里,辖14个乡7个镇381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其中苗、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

  从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4℃,年均降雨量1115.8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282小时,年均无霜期323天。境内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森林茂密、山清水秀、资源丰富。被誉为“金不换的气候”和远离尘嚣、淡泊宁静的天然氧吧。

  美丽的都柳江贯穿从江全境,哺育着勤劳朴实的从江各族人民,培育缔造了两岸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这里河流众多,水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流量23.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0.88万千瓦。这里自然风光神奇秀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可观。目前已探明金矿132万吨,铁矿267万吨,铝土矿2600万吨,锰矿50万吨以上,花岗岩远景储量1000万吨以上,铜矿远景储量60万吨以上,硅矿远景储量1000万吨以上。全县现有林业用地2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7%,活立木蓄积量达1268.8万立方米。这里还有获“农业部部优产品”荣誉的椪柑,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特优产品”称号的香猪,享誉全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黄侗族大歌……从环境角度看,这里远离工业城市,没有工业污染,这里的水就是纯净的天然矿泉水,这里的食物都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从江世居着苗族、侗族、壮族、瑶族、水族等20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他们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斗牛张扬豪情,巧妙地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朴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境内有多姿的花桥、雄浑的鼓楼、靓丽的服饰、缤纷的节日、和谐的大歌……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椪柑之乡”、“香猪之乡”、“大歌之乡”、“长寿之乡”。

  从江地处偏远,各方面开发比较晚,长期以来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历届从江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举全县之力,自加压力,顽强拼搏,不甘落后,加快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6亿元和1.4亿元,分别增长50.4%和20%,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长足进步,全县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修建,贵州通向“珠三角”的快捷通道迅速建立,从江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凸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即将成为贵州融入沿海发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最前沿阵地。从江人民期盼已久的“一城两区(从江老城区、洛贯产业承接区)”规划终将实现。

  宏伟蓝图已经规划。对于从江的未来,中共从江县委、从江县人民政府将坚持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工业强省主基调,紧紧抓住省委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走生态文明崛起之路,按照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团结统一、顽强拼搏、求实创新、不甘落后”的从江精神为动力,以打造天籁之音摇篮和“珠三角”后花园的核心战略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山清水秀、返璞归真的优美环境,构建以原汁原味、绿色健康为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增加经济总量,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从江真正建设成为贵州的“桥头堡”。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从江在筑牢根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还将对接抓好“两高”过境机遇,打好“工业强实力、城镇带发展、旅游树形象”的三张牌。工业方面将重点依托“两高”的修建,加快推进洛贯产业承接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从江的生态、水能、矿产、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和劳动力、区位优势,着力建设劳务供给、特色农产品加工、承接产业转移三大基地,主动做好“珠三角”及东中部产业的承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加快都柳江水能资源梯级开发。城镇建设方面将全力抓好“一城两区”建设,在完善老城区功能,重点打造江滨旅游城市的同时,加快推进洛贯新城区步伐,以承接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建设,打造洛贯工业经济带动中心。依托交通打造原生态旅游品牌,继续以岜沙、小黄景点景区二次开发为重点,挖掘和丰富民族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侗族大歌”、“长寿之乡”等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加榜梯田自然风光旅游、西翠河漂流旅游开发,拓宽旅游空间,做大旅游卖点,积极融入“桂林旅游经济圈”和“东盟陆路国际旅游线”,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通过打好“三张牌”,努力推进从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文明和谐的从江,开放发展的从江,充满无限的商机。抢占先机,投资从江,不容迟疑。从江将全力创造一切条件,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让你了解从江、认识从江、热爱从江,参与从江的建设和发展。从江欢迎您!

  洛贯产业承接区规划建设情况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的修建,贵州通向“珠三角”的快捷通道迅速建立,从江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即将成为贵州省最靠近沿海发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前沿阵地。为进一步抢抓机遇,改变贵州区域发展条件,做好东中部产业的承接,推进贵州与珠三角地区紧密连接,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从全省发展大局着眼,规划在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线上的从江县洛香、贯洞一带,建设一个全省性的经济开发区——洛贯产业承接区。逐步建设形成一个30万人口以上的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侗、苗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山水园林新城,并将其打造成贵州省主要的产业承接区和贵州省东南部的门户,以及黔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建成贵州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与示范区。

  洛贯产业承接区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黎平县、榕江县区域中心的从江县洛香、贯洞一带,规划总面积55.1平方公里。“两高”建成后,承接区至广州的公路距离和铁路距离将分别缩短至637公里和608公里,至桂林的公路距离和铁路距离均将缩短至170公里,距贵阳的公路距离和铁路距离也将分别缩短至256公里和250公里。产业承接区通往省城贵阳的铁路行程仅需1小时,通往广州的铁路行程仅需3个小时左右,公路行程将由20多小时缩短为4至5个小时,通往厦门和粤港澳地区的里程也会大大缩短,加之周边已投运的湘黔铁路复线、沪瑞高速公路、支柳铁路、黎平机场、荔波机场等外部交通条件,洛贯产业承接区所在地的区位及交通优势愈加明显。

  目前,洛贯产业承接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编制、承接区路网建设初设以及供水管网布局可研工作已经完成,物流园区主干道工程也已开工建设。

  产业承接区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建设“两高”大通道的机遇,依托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对接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主动承接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从江乃至黔东南州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产业承接区的发展目标是:把洛贯产业承接区建设成基础设施齐全、产业发展集中、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兴工业城市和推动全州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使之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和城市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产业空间布局为:北部片区发展为以物流、商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房地产、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及生物医药为主的综合性新城区;南部片区发展为以林产品加工,新材料与新型建材,生态农产品加工为主,兼容轻工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片区。

  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主要分为五个产业园。一是干团——龙图产业园:园区定位近期以板材加工为主导,远期以木地板、实木家具、工艺品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为主;二是得卡产业园: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保健食品;三是独州产业园:园区定位近期结合水泥发展稀土保温材料、稀土防水保温涂料和高效建筑群墙体材料等新兴材料,远期重点发展稀土材料和器件、实用商品转化;四是班查产业园:以服装、玩具、电子产品等各类轻工产品为主,通过建设标准厂房为珠三角转移的轻工业提供物质基础,成为接受珠三角“空降”的产业平台;五是大团产业园:以生物制药为主导,充分利用黔东南中药材资源,建设以中药制品为主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同时发展保健药品。

  按照规划,洛贯产业承接区主要围绕“高”与“绿”的特点选择入园企业,根据企业的性质,构建互补共生的产业链和协调发展的体系,最终在承接区内形成各具特色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承接区内主要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生物医药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元件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产业为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旅游业,关联产业为木材加工制造、林浆纸工业、家具制造、工艺品制造、包装印刷业,基础产业为农业和林业,同时重点发展以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

  产业发展目标为:近期(2015年),工业与物流业总产值170亿元(工业产值150亿元),增加值55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远期(2025年)工业与物流业总产值500亿元(工业产值450亿元),增加值180亿元(工业增加值160亿元)。

  规划近期目标至2015年,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建成一批主导产业,承接区的构架初步形成,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远期目标至2025年,企业数量迅猛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建立起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平台,企业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顺畅快捷,实现工业产值160亿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