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歌舞 > 歌舞  > 详细页面

大凉山飞出的“百灵鸟” ——记中央民族歌舞团歌唱家曲比阿乌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婧姝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1日 浏览量:

  

曲比阿乌 受访者供图

  曲比阿乌,彝族,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七、八、九届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环境大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心天使”。第二十届CCTV青歌赛总决赛评委,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1997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奖,200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和中国文联“德艺双馨”奖,2011年被国家民委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8年获国家民委“文化名家”称号。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一个能在月光下看书的地方,人称“月亮城”,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西昌。这里不但山清水秀,姑娘长得也是“桃花之鲜、杨柳之貌”。更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里出了一位彝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曲比阿乌,她的形象端庄、秀丽,嗓音优美、亲切,演唱风格清新、自然。也许是因为家乡的月亮,也许是因为演唱过《月亮的女儿》……曲比阿乌被人们称为“月亮的女儿”。

  “阿乌是大凉山上的一种鸟,羽毛亮泽绚丽,叫声优美动人。”曲比阿乌介绍,父亲当初给她取名阿乌,万万没想到她会成为一名歌唱家。但多年之后,她真的就像一只从大凉山飞出的“百灵鸟”,用优美的歌声带给大家愉悦。

  从小爱唱歌,15岁开启艺术之旅

  曲比阿乌自幼喜欢唱歌,13岁时,她瞒着父亲报考了凉山州美姑县文工团。父亲担心她年纪小,便没让她去。过了两年,她又一次偷偷地考上了县文工团。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夸她是个“小机灵鬼”。就这样,15岁的曲比阿乌开启了人生的艺术之旅。

  短短几年间,凭着百灵鸟一样的歌声,曲比阿乌先后代表县里、州里参加四川省文艺调演,1980年被四川省派往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并获得优秀表演奖。脱颖而出的曲比阿乌,也由此顺利地完成了从县文工团到州文工团,又从州文工团到省文工团的飞跃,并获得了赴天津音乐学院深造的机会。两年的系统学习,为她在歌唱道路上振翅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2年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后,曲比阿乌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从此在国家级的艺术殿堂上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身艳丽的彝族服饰,一副清亮的歌喉,曲比阿乌在舞台上的靓丽形象一步步走进了大江南北和海外观众的心里。30多年来,曲比阿乌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次重大演出,从APEC演出到香港、澳门回归文艺晚会,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到五大自治区成立逢十周年慰问演出等,她的足迹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还随团出访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近百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播洒着璀璨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光。她演唱的《情深意长》《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歌曲,都深受观众喜爱。

  曲比阿乌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1953年4月由范禹和麦丁合作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云南路南县热情淳朴、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这首歌以彝族撒尼人风格的曲调定下了主旋律,同时揉入了民歌《放羊调》的音乐。”

  曲作家麦丁回忆说:“我当时在寨子里住了大概两个月,被民族地区这些土生土长的音乐艺术深深吸引,更被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所感动,这一切都让我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

  大概因为《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含有彝族音乐元素的歌曲,又表达了彝族同胞真诚率真的民族个性,所以特别能引起曲比阿乌的情感共鸣。她每次演唱起这首曲子,都热情洋溢,让人听来格外亲切。

  坚定地走民族艺术这条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通俗唱法风靡歌坛,许多歌手纷纷跟进。当时也有人劝曲比阿乌,让她改弦易辙,但她却选择坚定地走民族艺术这条道路。

  “在北京唱彝族歌曲的人本来就不多,如果我也改了,那还会有人唱我们民族的歌吗?”曲比阿乌回忆道,“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歌手,如果想要迎合市场,你就得唱通俗歌曲,但如果想要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就一定要坚持。我是第一个来到首都的彝族歌手,在中央民族歌舞团这个大家庭,我觉得自己代表的是整个民族。”

  就这样,面对纷繁复杂的演出市场,曲比阿乌总是淡定地着一袭艳丽的民族服装,配戴别致的彝族头饰,用对民族艺术的一腔热忱,用甜美的歌声、细腻深情的演唱和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真挚情感打动着观众。

  曲比阿乌认为,作为少数民族歌手, 她有责任和义务把本民族的优秀歌曲唱好,传承下去。《情深谊长》这首歌虽然不是她首唱的,但她总是把这首歌作为保留曲目。“邓玉华教师是演唱这首歌的第一代歌唱家,我是第二代。我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凉山,是地地道道的彝家人。彝族人演唱彝族的经典歌曲,天经地义。再加上历史赋予这首歌的红色经典意义,让我每次演唱都有不同的感受。”

  多年来,无论在哪里演出,曲比阿乌都坚持为观众演唱一首彝族歌曲。她就是要通过歌声,把自己的民族介绍给世界上更多的人。

  “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曲比阿乌一直奉行的原则,为此她不怕山高路远、条件艰苦,长期坚持深入老少边穷地区演出,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心连心”“同一首歌”艺术团赴贫困山区慰问演出以及全国青联组织的赴矿区下基层演出等。

  “只要老百姓愿意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甚至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地为战士们演唱,我也愿意。”曲比阿乌深情地说。为此,她曾多次受到国家民委、原文化部的嘉奖和表彰。

  热爱祖国、回报社会、献身艺术,为维护民族团结和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而努力,这是曲比阿乌的人生信条。每当团里的演出与社会上的演出发生矛盾时,曲比阿乌总是无条件地服从团里的安排。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她为青年演员作出了表率,得到团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凉山是我艺术的摇篮”

  许多人称赞曲比阿乌是个全方位演员,不但人长得美,歌也唱得好;不但歌唱得好,服装也非常好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曲比阿乌的演出服其实是她自己设计的。30年来,她每次演出几乎都会穿民族服装。

  “彝族服饰有上百种,其中又可细分为老、中、青三类服装。”说起彝族服饰,曲比阿乌总会多说几句,“作为演员,我觉得自己在观众心中已经是一个符号了,如果再去尝试改变,可能就不是我自己了,也不是人们所认识的我了。”

  所以每次上台前,曲比阿乌都会要求自己在服饰上不要有太大的变化,但又不能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为此,她选择在服装颜色上稍稍改变一些,或者在细节上尝试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

  一般而言,彝族服装以红、黄、黑三色为主。而曲比阿乌在设计演出服装时,尝试了各种颜色,包括金色、银色、白色、粉色等。“我觉得改变之后,彝族服饰变得更加洋气了、大气了,更加国际化了。”

  多年来,曲比阿乌喜欢歌唱表现真善美的歌曲,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又懂得感恩的人。由她首唱的《大凉山上卡沙沙》正是这样一首歌曲。这首歌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内容取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凉山彝族群众的走访。

  2018年2月,时值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当看到总书记披上了当地群众献上的彝族传统服饰察尔瓦时,曲比阿乌有说不出的感动、自豪和荣幸。

  “坐一坐火塘边,转一转小院坝,握一握乡亲手…… ”《大凉山上卡沙沙》这首歌记录了总书记考察期间在彝族群众心中留下的每一个温暖细节。曲比阿乌深情的吟唱,表达了彝族同胞对党的感恩之情,也唱出了乡亲们对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向往。这首歌在去年央视“七一”建党节晚会上首次推出后就深受人们喜爱,今年又入选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的每日一歌。

  30多年来,曲比阿乌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堪称民族艺苑里的常青树。她不仅是各大电视台文艺晚会的常客,还录制了民歌专辑《小阿妹》,拍摄了MTV《古老的希望城》《月琴弹起来》《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荣获过原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文联的“新人新作”奖,先后被推选为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奖,先后被国家民委授予“突出贡献专家”“文化名家”称号。

  “大凉山哺育了我,是我艺术的摇篮,而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让我不断成长!”曲比阿乌说,自己很幸运,能得到众多的荣誉,这荣誉也是责任,激励自己永远以一颗感恩之心,投入到民族艺术的传承和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中去。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