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帐号或密码错误
中华民族
民族地区
民族经济
民族语言文字
民族历史
民族服饰
民族饮食
民族建筑
民族风俗
民族节日
民族文学
民族艺术
民族工艺
民族教育
民族科技
民族传媒
编辑整理:王韵茹
级别:
浏览量:
关注度:1000
简介:
周城村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北端23公里处,坐落于云弄峰山麓,霞移溪北,蝴蝶泉之南,面向洱海,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村落东临茶马古道,交通条件便利。周城村是中国白族第一大村,全村居住1500余户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也是云南最大的民族自然村,为对外开放的白族民俗旅游村。村落的建设发展主要是依山就势和沿茶马古道两侧展开。村中除南北向穿村的214线国道(滇藏路)和环村路两条外,主巷道还有东西向大充路、小充路、塔充路、石佛路、南登路和茶马古道山林路7条,和其他许多胡同一起错综复杂,犹如变幻莫测的八卦阵。
周城不仅因为其境内的蝴蝶泉而闻名遐迩,而且还因为这里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民居、工艺、传统文化和习俗,因此周城村也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村内有多株大青树,枝蘩叶茂犹如巨伞擎天。树下小广场有古戏台,周围店铺成排,自然形成农贸和娱乐中心。苍山上流下来的溪水顺着鹅卵石砌的墙角,淙淙流进洱海。密如蛛丝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顺着七拐八弯的巷道流淌,古朴而又幽静。巷道两侧一幢幢白墙青瓦楼房,是周城白族的传统石墙土木结构建筑,“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是这种建筑特征的写照。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庄的特色。
戏台上的演出(王铁志摄影)
周城民居是研究白族民居建筑史的活标本,民居独家院、标准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等民族建筑房舍独具特色、巷道幽深纵横交错。在人口比较集中或者宽绰地方要修建本主庙、风水照壁、村中心广场、戏台、集市等。周城民居建筑,在吸收先进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把自己本民族文化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艺术。这种民居建筑不仅与村落布局一致,而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周城民居院落(王铁志摄影)
青瓦白墙,绿树相映,周城充满着水墨情调的民居群落,全都整齐地坐落在古老的石头巷子两边。每一个院落的布排,都力求做到自然、贴切,讲究的一种儒雅的格调。当然,大理的民居也与其它地方的民居建筑一样,一般都有着对称式的布局和封闭式的外观。这种源于秦汉时代的廊院式住宅,经隋唐的演变,到宋代已成定式。
周城民居院落(王铁志摄 影)
大理民居的建筑样式,一般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一进四院”等样式,其中又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居多。不论正房、对厅、厢房都是三间两层,底层带有较深的厦廊,白族人把这种三开间的房屋称为“坊”。“三坊一照壁”即三幢三开间的房屋加上一面照壁。照壁正对厢房,相邻两“坊”山墙之间设耳房及“漏角天井”。“四合五天井”则是不设照壁,由四“坊”组成的封闭式四合院落。房屋四角设有“漏角天井”,加上院中的大天井,一共有五个天井。
白族民居特别重视照壁、门窗花枋、山墙、门楼的装饰。照壁是一主两厢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多为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青瓦盖顶的墙体;居主房正前,连接两厢山墙,使三方形成封闭庭院。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书以四眼题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镶勾出扇面、长方、圆形等图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绘画。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山等名贵木材,雕上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图案。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制门楼。
古香古色的白族照壁(王铁志摄影)
白族门楼的装饰(王铁志摄影)
精美的雕刻(王铁志摄影)
白族人建造民居,是有一整套的规矩和讲究的。如果祖上或家里没出过像样的文人雅士和有功名声望的“人物”,即使富可敌国,也绝不允许建盖阔气的门楼、修砌高大的照壁。甚至连四围的墙壁,也不能使用白色或粉红色的装饰。大理地区的人文蔚起,并最终博得“文献名邦”的盛誉,当与这一风俗的盛行不无干系。
漫步周城,透过那昔日曾经辉煌一时,而今落满岁月尘埃的门楼户壁,油漆毕剥的红柱格子门窗,踩过那雕工精巧、大块拼结而成的青石板地面,拂去农家院落飞扬的桔杆与稻草的清香,一种历史的厚重与古今的沧桑便油然而生。
古朴的院门(王铁志摄影)
周城还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扎染历史悠久,村中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这项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民间手工技艺,却在这里传承千年而不衰。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制品(王铁志摄影)
目前周城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制造扎染,所以一家家一户户的手艺以及样式之间差别也比较明显。手艺高超的,图案繁复而精致,自然价格也不菲,一块稍大的作品,要价400-500元;也有技术差一些的,花纹界限不清晰,图案简单。这种家庭式的制作,还没有完全被工业化替代,保存了最古老的制作方式,也传承了古人的智慧结晶。走进白族院子,迎面就是一片片染就的以蓝底白花为主的各色布料,晾晒在阳光下。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也是就近取材,从苍山上采集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做成蓝靛溶液。
扎染必须先在白布上用粉笔画出图形,然后拿针线按图缝扎成疙瘩状,完全由手工针缝线扎。再放进染桶染缸里浸染,或浸泡冷染,或温煮热染,经过一定时间浸染后再捞出晾晒,干后再放进染缸再次浸染,反复几次,方才大功告成。因为每人缝制的手工不一,浸染的程度也不同,所以最后染成的布料花纹颜色各不相同,带有很自然的趣味和随意的艺术性。制成的布匹青里带翠,色彩绚丽,图案多样,多是当地人耳濡目染的景色为创作素材,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真是妙趣天成。
绚丽的白族手工艺制品(王铁志摄影)
周城让人欢喜的,不仅有扎染艺术,还有便宜的食品和特色的食物。在这里可参观白族民居,集市,白族扎染的制作,并可领略白族婚礼,还可品尝白族风味食品,选购白族民间工艺品。周城村没有显眼的标志,没有修缮一新的建筑,没有繁闹的游客。只是个普通却又蕴含着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白族村落,正是应了那一句“历尽沧桑终不改,洗尽铅华呈素姿”。村子中央的大槐树下,是热热闹闹的市集,柴米油盐酱醋茶,海产牛羊肉水果蔬菜,摊位一个挨一个,透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专卖白族服饰和工艺品的商店(王铁志摄影)
白族婚房展示(王铁志摄影)
周城的白族主要信奉佛教,周城境内有银相寺、龙泉寺等佛教寺院。与其他白族村庄一样,周城也有本主崇拜,周城有两座本土庙。灵帝庙供奉的本主是蝴蝶泉边的斩蟒英雄杜朝选;景帝庙供奉的本主则是开辟周城的始祖赵木郎岗。他们都是传说中的英雄和祖先,是本村本地的保护神。
周城还有传统的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这里一年一度的白族火把节,民族特色浓郁,规模宏大,气氛热烈。
白族民俗风情演出(王铁志摄影)
参考资料:
1.中国大理门户网站
2.蚂蜂窝
粉丝数:102
村寨等级:
创建时间: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