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普兰果尔孜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普兰县位于阿里地区南部,喜玛拉雅山脉南麓,是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接壤处。境内有著名的‘神山”(岗仁布齐)、“圣湖”(玛旁雍措),是佛教圣地的风景区,历来称它为“雪山环绕之地普兰。在这里流传的传统歌舞艺术有“嘎尔”、“谐”、“达尔谐”、“果谐”、“玛吉夏卓(孔雀舞)”、“仲吉夏卓(野牛舞)”等,已成为阿里地区最兴盛的歌舞之地。

  普兰果尔孜,又名“果谐”,发源于普兰县,流传藏族各地区。普兰果谐是当地群众在逢年过节及民间祭祀活动时表演的歌舞,是当地主要的娱乐活动,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普兰县每逢传统节日,男女老少人人踊跃参加欢跳果谐。其渊源据说是:日喀则地区的拉孜,萨迦等县的堆谐的前身。普兰县果谐的表演形式是圆圈或半圆,男半圈,女半圈,或混合,谐果(领舞者及组织者)战在最前列,男唱一段、男女齐舞,女唱一段、男女齐舞。边唱边舞按顺时针方向移动,有时也可以在原地,无乐器伴奏。舞者人数不限,少则二十多人,多则上百人。分快板和慢板两种,先跳慢板后跳快板,慢板以唱为主,舞少,快板时边唱边舞。舞姿是甩手的,也有拉手的。它的基本特点轻快有力,基本动作有“三步一提”、“前踢腿”、“划踢腿”、“单跺两步”、“打腿转身”、“双甩手”、“拉手”、“搭肩手”、“前关开手”和“前后甩手”这种手部舞姿,上身显得活泼灵巧。

  普兰果谐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们的装着是模仿孔雀而流传于今的,妇女们所戴的帽子叫“听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所制成的圆筒帽,帽子的底边有个缺口是留辫子之处,耳坠是珊瑚及珍珠相连所组成的,长则达15厘米,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围裙,普兰妇女的围裙由“改巴”所代替。“改巴”是由白面羊羔皮制成,正中部镶有圆形花纹的氆氇粗条线,象征孔雀的背部。另外,羊羔皮袍特别盛行,几乎人人都有羊羔皮袍子,制作精细,装饰典雅。男子的装束没有什么特别,和藏族农区的一样。

  普兰县是半农半牧地区,人民习惯于农牧两种生活,因此舞跳也有半农半牧风味的独特色彩,这种独特色彩的舞蹈在西藏少见。

编号:Ⅲ-106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