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满族,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冯玉祥手下的“ 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高级将领。1937年7月, 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后,将北平西城的南沟沿命名为“佟麟阁路”,以示纪念。
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
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
2014年9月,佟麟阁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关向应(1904—1946)
关向应,辽宁金县人,满族,姓瓜尔佳氏;原名致祥,又名应禀,笔名始炎、仲冰。
1922年秋,关向应进入大连《泰东日报》社工作,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5月到上海大学学习,年底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留学。1925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奉命回到上海,从事青年和工运工作。后到山东,先后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青岛地委书记。1927年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工作。1928年在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及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1932年任红三军政治委员,并参加中央分局的领导工作。长征途中任红二军团副政治委员,1936年冬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关向应任八路军第120师政委,与师长贺龙一起率部东渡黄河,开辟了晋绥抗日根据地。1938年,与贺龙挺进冀中,巩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关向应工作勤奋,作战英勇。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他积劳成疾。尽管如此,他仍长期抱病坚持工作。即使1941年病重到延安休养期间,仍关心党,关心军队工作,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1946年7月,关向应因病去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为其题写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李兆麟 (1910—1946)
李兆麟,满族,辽宁辽阳县人。原名李超兰,化名李烈生、孙正宗,东北抗日联军将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刚一爆发,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北平成立,青年李兆麟随即参加抗日救国会,返回东北组织领导抗日义勇军。同年11月到达辽西,任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司令部文书处处长,参加了攻打新民城和黑山县唐家堡子、历家窝堡等地的战斗。
1932年初,李兆麟、冯基平、杨寿天等到达辽阳小堡,李兆麟接受组织上派他出面同群众武装和山林部队联络的重要任务,往来奔走于各抗日团体和部队之间,反复宣传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先后说服“长江”“燕子”及苏景阳所属部队,相继争取、团结的各种武装队伍的首领不下几十人。同年3月,辽阳义勇军成立。苏景阳为司令,李兆麟被选为副司令,下设5个支队,共有3,500多人。不久被救国会统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同日军和汉奸展开激烈搏斗,搅得敌人寝食不安。
1932年8月,李兆麟率领二十四路军的“燕子”“平日”“于志超”等支队,向日本侵略者发起总攻,袭击了飞机场,烧毁敌机多架,捣毁敌兵工厂、仓库与无线电台,烧掉日军汽油库,缴获大批枪支和义勇军急需的军用物资。但因被敌人围追堵截,李兆麟被迫率部转向本溪一带活动。不久,部队瓦解。
1932年9月,李兆麟回沈阳做地下工作。1935年到哈尔滨,担任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1945年8月15日,经过抗日武装的浴血奋战,全东北光复。李兆麟被选为松江省副省长,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务委员兼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惨遭国民党特务暗害,年仅36岁。3月24日,哈尔滨十万市民举行隆重仪式,将李兆麟将军遗体安放在松花江畔的道里公园,并将其命名为兆麟公园。1996年4月,在哈尔滨解放五十周年之际,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塑像奠基仪式在兆麟公园隆重举行。
陈翰章 (1913—1940)
陈翰章,满族,吉林敦化人。著名抗日联军将领。
陈翰章自幼性情刚毅,聪明好学。1927年夏进入敖东中学,开始接受反帝爱国思想,成为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并主编校刊《敖中》,撰写和发表宣传爱国思想的文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翰章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2年9月,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东北救国军,任前方司令部秘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陈翰章被中共组织派往关内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活动。1935年回到东北,加入到抗日联军的队伍之中。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参谋长兼师党委书记,第二军第五师师长、党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委员、抗联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部转战于镜泊湖等吉黑两省交界地区,同敌人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40年秋,敌人调重兵围攻陈翰章部。在雪野寒冬,给养匮乏的严重形势下,他毅然决定亲自率领60余人的小分队留守镜泊湖地区牵制敌人,掩护三方面军主力突围转移。同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小分队被敌人包围。在生死关头,陈翰章拒绝了敌人的劝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积极掩护其他战友奋力突围,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程砚秋 (1904—1958)
程砚秋,满族,北京人。原名承麟,字玉霜,后改御霜。“程派”艺术大师,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程砚秋祖上虽为清廷贵族,但一岁丧父,家境衰落。六岁时被邻居、京剧演员荣蝶仙收为徒弟,从此投身梨园,艺名“程菊侬”。11岁时,已能登台演唱青衣老戏。此后,在北京政教两界名流罗瘿公扶持下,先后得到戏剧艺术家梅兰芳、王瑶卿等名师指点,演艺风格日臻成熟。艺名亦改为“程艳秋”。
1922年秋,程艳秋以《玉堂春》剧目在上海一曲唱响。并排练上演罗瘿公《红拂传》《孔雀屏》风流棒》《鸳鸯冢》等一批新戏。演艺水平更上层楼。随后,《荒山泪》《春闺楼》等剧目,更把程派艺术推向高峰。
1932年,程艳秋改名程砚秋,以中华戏曲音乐研究院院长头衔,只身游学欧洲考察。1933年写成《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对后来中国的戏剧教育和中外戏剧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1940年,惊世之作《锁麟囊》轰动上海。这是集程派之大成的成功之作。人们评价这出戏是“秋云阅厚,韵绝尘寰”。直到现在,这部戏仍为程派传人盛演不衰。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梅兰芳、程砚秋等爱国艺术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宁可下乡种地,也不为敌伪唱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程砚秋满怀喜悦,重返舞台,一举轰动北平。次年,再震浦江。此时的程砚秋,艺术水平已至巅峰。
1957年10月,由周恩来、贺龙介绍,程砚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曾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此后,他撰写发表了大量论文,把自己的一生艺术经验都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论著编有《程砚秋文集》,常演剧目编入《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
1958年3月,准备率团赴法国参加国际戏剧节的程砚秋,因工作劳累,心肌梗塞突发逝世,享年54岁。
程派艺术,唱腔幽咽婉啭,擅长表现抑郁悲愤之情。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洲正红旗人,生于北京。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中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发表《赵子曰》和《二马》,从而开始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在新加坡完成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儿童文学作品,描写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此间,创作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此后四年,连续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先后编有两个短篇集《樱海集》与《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及《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骆驼祥子》,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军阀混战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图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老舍别妻抛子,只身前往武汉,投入到文艺界的抗日洪流中。参加1938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总务部主任。后辗转至重庆,“文协”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坚持了七年时间,直到抗战胜利。期间,长诗《剑北篇》用大鼓体写成,《王家镇》《忠烈图》用京剧形式写成,《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用话剧形式写成。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和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与《惶惑》;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和诗歌。
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为中国民间第一批文化人应邀访问美国。在美多次演讲,对中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并在美国写成《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和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还协助美国友人翻译他的一些作品。《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规模最宏大的作品,约100万字。以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多种人物,特别是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描写,体现沦陷区的民族苦难及其顽强的抗战意志,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懦弱、苦闷与抗争……《四世同堂》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历史留下了一座伟岸的纪念碑。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创作话剧《方珍珠》。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之后,他还创作歌剧《消灭细菌》《大家评理》,话剧《生日》《春华秋实》等。
这时期,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三届会议常务委员等职。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包括《茶馆》,成为中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创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遗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笔。在“文化大革命”中,同许多爱国文艺家一样,老舍遭到了恶毒攻击和迫害。1966年8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享年67岁。
侯宝林(1917—1993)
1917年出生于天津,满族,相声艺术大师。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和辽宁大学兼职教授。
因家境贫寒,4岁时舅父将他带到北京,过继给侯姓满族人。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摆滩儿”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
抗日战争期间,侯宝林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而且,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质朴的格调与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此后,他立志相声改革,一面对一些传统相声进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一道贯》等。
1959年,侯宝林加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此后几十年间,他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大量的相声段子,同时在海内外舞台上大显身手,深受观众欢迎。
晚年,侯宝林主要从事曲艺理论研究。与人合著有《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相声集有《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再生集》《侯宝林相声选》等,其中收录了诸如《戏剧杂谈》《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另外,他还主演过《游园惊梦》《笑》等喜剧电影。
侯宝林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他说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1993年2月,侯宝林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7岁。他是人民艺术家,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也因此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与喜爱(主要资料来源:《中国科普博览——民族博物馆》)。
启功(1912—2005)
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满族,雍正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启功刚一岁,父亲离世。正值辛亥之后,清帝逊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京城亦难留,恰其曾祖有一翰林门生,为河北易县首富,遂出资在易县城中购买房舍,请其曾祖居住。曾祖乃携家人迁居易县,启功年方三岁,稍后,入私塾读诗文。
1933年经傅增湘先生推介,启功受业于史学家陈垣先生,涉足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
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晚年任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先生集学者、画家、书法家于一身,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对八股文也颇有研究;并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执教六十余年,用出售字画所得设立励耘奖学金。
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病逝,长眠于香山万安公墓。
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 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
2012年,启功先生诞辰百年之际,《启功全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全集共20卷,前10卷为著述,包括诗词创作、讲学、口述历史、书信、日记等,后10卷为书画作品,汇集了启功先生创作的册页、成扇、手卷、横幅、立轴、字课、临写等。可见其史料价值、鉴赏与研究价值难以言表。
贾作光(1923—2017)
贾作光生于辽宁沈阳,满族。中国当代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大师,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奠基者,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人,享有“东方舞神”美誉。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会长、北京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等。
1938年开始学舞,师从日本舞蹈家石井谟和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查波林。1947年参加内蒙古文工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代表中国参加第二界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和世界著名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同台演出,博得赞誉。1955年考入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后任院领导,建立编导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鄂尔多斯》《盅碗舞》《挤奶员舞》曾分别获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一等奖、金质奖章和铜奖章。《嗄巴》(鱼舞)获三峡杯奖。
70年代,创作了舞蹈《彩虹》,在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一等奖和演出奖,流行全国。《海浪》《希望在瞬间》《青年牧马人》《火的遐想》分别在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和北京舞蹈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喜悦》获内蒙古首届萨日纳一等奖,《蓝天的诗》获优秀创作奖,《任重道远》获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至80年代创作了近150多部舞蹈作品,并在国内外流行,获奖之多在国内名列前茅。1986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贾作光舞蹈生涯五十年舞蹈晚会》。
90年代以来,经常深入生活为农民辅导。如:河南《铜器舞》《盘古舞》、昌黎《秧歌》、埠新《查玛》、藁城《大鼓》、哲盟《安代》、辽阳《高跷》等,均在北京广场舞蹈“龙潭杯”大赛中获金奖或优胜奖。同时还在诸多专业歌舞团体中任艺术指导,如在《鄂尔多斯情愫》舞蹈诗中任总编导,获得“五个一工程”奖。1992年,《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出版发行。书中提出了舞者必须掌握的“稳、准、敏、洁、轻、柔、健、韵、美、情”十字要素。20世纪末,作品《牧马舞》《鄂尔多斯》《海浪》荣获“20世纪华人经典舞蹈金像奖”。2000年,由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北京舞协等单位联合在北京召开了“贾作光舞蹈艺术思想研讨会”,同时上演“献给人民舞蹈艺术家《鸿雁》舞蹈晚会”。2002年,《贾作光艺术人生》VCD光盘和《艺术人生》画册出版。
2003年获文化部“表演艺术成就奖”。2006年,《鸿雁——献给人民舞蹈家贾作光“鸿雁”晚会》DVD、《翱翔——贾作光经典舞蹈作品》 DVD、《雁鸣长空——贾作光艺术个性化邮票》在香港首发。并代表中国内地,参加“香港国际舞蹈节——2006” 开幕式演出,举行了题为“舞我中华——东方之珠,贾作光舞蹈艺术观礼暨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发表会”的演出和演讲,反响极其热烈。
贾作光曾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表演与讲座,并多次担任国际舞蹈比赛评委。
贾作光在蒙古民族艺术精神表现与现代舞蹈形式结合的实践和理论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作品创作的先河,还在中国国标舞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2016年11月,在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成立30周年庆典上,贾作光被授予“总会卓越功勋”荣誉称号。当年,贾作光力排众议,坚持把国际标准舞引入中国。而后,他在全国各地积极扩展地方国标舞协会,率团前往英国黑池取经,努力促成北京舞蹈学院成立国标舞专业。
2017年1月,贾作光在北京辞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