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文物欣赏  > 详细页面

银镀金嵌宝石蝠寿满钿

来源:民族文化宫网站 文/辛宇玲  图/张丹波 编辑/闵之轩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1日 浏览量:

银镀金嵌宝石蝠寿满钿

  此件银镀金嵌宝石蝠寿满钿,顶盖椭圆最长直径25厘米,最高处39厘米。钿子为银镀金质地,镶嵌玛瑙、碧玺等宝石,运用錾刻、累丝、翠羽等传统工艺,整件花钿光彩照人、雍容华贵,颇显皇家气派,为流传到内蒙伊克昭盟地区的清宫遗存,现珍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钿子是满清贵族妇女在节日和重要活动中所佩戴的一种彩冠。其状如平顶帽,前高后低,上穹下广,帽架用铁丝编成,外蒙黑纱,内衬棉布,上镶嵌珐琅、点翠花、宝石、珍珠等作为装饰。

  满族先民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辫长发、盘髻的习惯。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到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始建冠服制度。宫廷后妃命妇为了大典时戴朝冠的需要,将头顶之盘髻松散于脑后。清初,后金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  

  钿子以其上饰钿花的多少,决定其等级。钿花是组成钿子的主要元素,分为钿口、翠条、面簪、头面、结子、钿尾等。面簪的形状有圆形、长条委角形、瓶花式等,多为二或三个一组成套组合。翠条、钿口为窄长条委角形,有的以花朵为饰,有的以凤凰为饰。结子原是固定钿子或遮眉一类织品上发展成的饰品,清代前期使用较为普遍。结子纹样以花卉为主,样式多种,造型呈两头尖的椭圆形的样式甚为常见,侧面呈拱形以适用于头形。钿口则垂挂珠翠流苏。

  钿花材质有金、银、玉、宝石、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翠羽等,但一般多用银镀金材质制作,将银片锤打成花纹造型的底托,再将翠鸟羽毛粘贴其上,或依造型的需要镶嵌各种宝石。由于翠羽毛呈翠蓝色,色彩鲜艳亮丽,永不退色,即使岁月流逝也风采依旧,色泽灿烂。

  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3种。凤钿装饰珠翠玉石的钿花9块,满钿8块、半钿5块,每块钿花又有5至10件配件组合而成。我馆所藏之银镀金嵌宝石蝠寿钿子有钿花8块,属于满钿一类,规制等级较高。

  银镀金嵌宝石蝠寿满钿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铜丝编成覆箕状。正面最上层一排由3片长条形翠条装饰组成,饰累丝葫芦,镶嵌玛瑙和碧玺。葫芦两側叶蔓缠绕,以点翠表现卷曲的花叶,镂空的花样上下左右单元相同,显得对称稳定。钿子中央卧蝙蝠一只,翅膀展开,蝙蝠上方有累丝寿桃镶嵌玛瑙、碧玉,以银镀金片锤制成的流云纹为底,金碧辉煌。结子部分是花卉区,以镶宝石的花卉纹为主角,特别以点翠衬底烘托宝石的闪亮,流光溢彩,明艳动人。钿口垂着珠翠流苏,半遮着佩戴者的额头,显得活泼而含蓄。

  整件花钿纹饰虽满,但纹样排列井然有序,深浅两色变化的点翠,色彩鲜明;碧玺色调稳重而喜气,银镀金片提升了整体的亮度;样式端庄,做工规矩,云纹、叶蔓等配合金属丝支撑、焊接为造型底座,宝石则是置于金属托座上,并穿金属丝固定,做工坚实。其中运用的点翠和錾刻工艺,镂刻精细,精巧入微,于小巧玲珑中见功底,凝聚了匠师高超的雕琢技术。 

  后妃首饰中,大部分饰品以点翠装饰为时尚,它是后妃最喜爱的工艺形式之一。点翠的制作工艺极为繁细,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底托上,这是一个费工、极其繁杂的细致工作,是金属制作与翠羽工艺的完美结合,它将传统金属工艺推向了全新的层面。在点翠的制作过中,它同样也运用到了金银工艺的制作手法——填。填用轧扁的花丝或素丝,填在掐好的纹样轮廓中。而点翠是先用较粗的素丝做成纹样的轮廓,然后将剪下的翠毛一片片地粘贴在底托上,将纹样填满,形成点翠饰品。清宫后妃的装饰,特别是簪子、头花、钿花常常是在造型底托上饰点翠,点翠的颜色调运用翠蓝色及宝蓝色。由于翠鸟羽毛色彩艳丽,呈现出的颜色极为耀眼夺目。翠鸟羽毛永不退色,使得点翠饰品鲜艳如新,亮丽华美,于艳丽中带有古朴之美,非常适合东方女性温柔含蓄的特性,同时在视觉上给人以全新的感受,这是清宫后妃首饰与众不同、独具魅力之所在。

  银镀金嵌宝石蝠寿满钿运用了高超的鏨刻工艺,工匠们将设计好的器形,按照图案的纹饰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银片底上打制出葫芦花、云纹及蝙蝠纹等浮雕状的图案,它的形成需要多道工艺程序,才能刻出具有浮雕效效应的精美作品。

  清代后妃的首饰,大部分首饰来源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内务府是服务于皇家和宫禁事务的机构,其下设若干个职能部门,造办处负责宫内一切金、玉、器、珐琅、玻璃器皿等物的制造和贮存,其下还设有如意馆、金玉作、铸炉作、造钏处、绣活作、珐琅作、玻璃作、铜作等,承应宫内一切差务。后妃首饰因材质的不同,分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制造。这件镀金嵌宝石蝠寿满钿征集自内蒙古伊克昭盟,现在的鄂尔多斯市。可以考订出此件文物印证了一段满蒙姻亲的历史。

  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与边区的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通婚,建立了世代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骁勇善战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满蒙之间的政治联姻活动,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开始。明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迎娶了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这是史载满蒙之间最初的通婚活动。

  皇太极时期,更是将政治联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皇太极的9位后妃中,有6位是蒙古后妃,而且所立五宫皇后全是蒙古女子。先娶后嫁,皇太极又将10名亲女、2名养女嫁给了蒙古贵族。这12位下嫁皇女中,有6位是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的亲生女,有2位是蒙古侧妃和贵妃所生。蒙古后妃所生女再返嫁回蒙古各部,可谓亲上加亲,同时12位皇女所嫁的均是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说,这时的满蒙联姻实质上是满族贵族爱新觉罗氏与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之间相互婚嫁的“世婚”。这样,满蒙上层贵族联姻成为传统与祖制。清王朝的统治稳固之后,满蒙联姻更成为所谓“北不断亲”的国策。

  总计入关前后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後的268年间,为502次。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多达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後403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後99名。出嫁公主、格格的人数以乾隆朝最多,遣嫁也最频繁,乾隆60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平均每年出嫁3人,最多的年份为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出嫁8人,这与当时乾隆皇帝严格地执行指婚蒙古的制度有一定关系。

  清宫后妃首饰涵盖的内容丰富,精美玲珑的银镀金嵌宝石蝠寿满钿,华丽绚烂、光彩照人,它集历代首饰之大成,在适合满族妇女梳妆的特点下,创作出独特的装饰美感,使得清宫后妃首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难以逾越。同时它也体现着主人相应的地位身份,是民族融合、边疆稳定的历史见证。虽然只是后妃头上的装饰小物,但同样有着大器的意义。

参考资料:民族文化宫网站,每周一宝

上一篇:
下一篇: